花神廟[南京花神廟]

花神廟[南京花神廟]
更多義項 ▼ 收起列表 ▲

花神廟,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花神大道附近。是南京古村名之一,明代花神廟曾是皇家御用花園。

南京南郊在歷史上就以花木繁多而著名。明朝時,鄭和下西洋帶回很多花種,種子就分布在牛首山、鐵心橋等處,至此鐵心橋的花神廟地名已有100多年。

簡介

南京花神廟位於南京市雨花台區花神大道附近。

紫荊花路西行,有一座花神渡橋連線兩端,橋下就是花神湖,湖畔一座石碑上刻有“自明朝定都,集天下花匠於此為皇室培植名苑珍卉,極一時之盛”字樣。說明花神廟村在歷史上曾是皇家御用花園。村里很多人都知道,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後,為了讓他的皇宮一年四季都有鮮花裝扮,下令派人尋找地方專門為宮裡培育鮮花,城南中華門外兩公里多的丘陵地帶因為土質、氣候和地勢都比較合適便被選中,這便是後來的花神廟村。不過,那時的花神廟村還沒有得名,只是專門為皇宮大院供應鮮花的一個基地。

歷史

南京有花神湖和花神廟。南京南郊在歷史上就以花木繁多而著名,明朝時,鄭和下西洋帶回很多花種,種子就分布在牛首山、鐵心橋等處,至此鐵心橋的花神廟地名已有100多年。多年來,這裡每年春天鮮花盛開時節都要舉行“桃花會”,“類似於古代的婦女節活動”。徐老師介紹,南京也有以單個花卉而命名的地名,如菊花台、花露崗等,鬱金香路、紫荊花路、玉蘭路……出了中華門在寧溧路西邊,你會注意到這一連串以花命名的道路。但與花神並無關係。 清朝時在這裡修建的一座花神廟。花神廟的舊址如今已不可尋,南京的應揚在一篇名為《最早的育花村》的文章中,說花神廟舊址在花神廟國小旁邊。文史專家蘇洪泉在《江寧縣誌》中找到了關於花神廟的記載,縣誌說花神廟建於清乾隆年間,占地約5畝,廟內有一間大殿和10多間配殿,供奉著花神百餘尊,主供三頭六臂的善事菩薩。在廟門外的廣場上建有城南最氣派的“鳳凰大戲台”,每年農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那天,要在這裡唱戲三天。戲台後有兩口水井,每當唱戲時水面反射和井口共鳴使得演員的聲音特別好聽,當時被稱為“雙井襯音”。花神廟還有二月十二目的百花生日和九月十六日的菊花生日。這兩天,花農們都紛紛前來敬香拜佛,祈禱花神保佑人花兩旺。

從朱元璋為他們的先輩指定種花的任務起,花神廟村的村民們就世代以養花為生。花神廟向以培植白蘭、茉莉、珠蘭、梔子、代代五種傳統香花為著名,還出了芮、徐、毛、翟、尹、夏、王、李八大花農世家。

後來雖然種出的花不能供應到皇宮去了,花神廟村的花農們卻在南京城打響了品牌,清朝時期南京城興起用香花熏制茶葉,城裡面的姑娘也以在髮辮上插一朵花神廟的香花為時尚。民國時期花神廟的鮮花依然很有名氣。後來1952年抗美援朝時期,花神廟的花農還捐款購買了一架飛機支援前線。

有著150多年歷史的南京老字號“清真馬祥興菜館”就是發跡於花神廟。

“馬祥興菜館”的創始人是馬思發,清鹹豐年間馬思發從河南孟縣逃荒來到南京,初來南京無以為生於是在花神廟的路旁擺了一個地攤,地攤專賣一些粥之類食品,他的顧客多是清晨進城賣花的花農。當時太平軍的士兵也常到他的攤點吃粥,馬思發的粥攤被稱為“馬回回飯攤”。

馬思發去世後,他的兒子馬盛祥繼承父業,經營多年有了積蓄後就開了一家菜館,取名馬祥興。辛亥革命後,馬祥興菜館遷到中華門外米市大街,後來遷到鼓樓,2003年又遷到雲南路現址。

從成為皇家御花園那天起,花神廟就與花結下了不解之緣,五顏六色爭奇鬥豔的鮮花除了為花農們換來收入,也使得這一帶成了遠近聞名的景點。雖然花神廟村沒有了,花神廟村種植鮮花的傳統還是被一些人保留了下來,而且有些人開始公司化運作,一家家園藝公司、花卉苗木公司在繼續著600多年的祖業。這裡很多人是世代種植鮮花的,如今不少人都有自己的花卉基地,還在安德門等花卉市場有自己的店面,“一說是花神廟的花,好多人都買,花神廟也是一個牌子。”他們的鮮花除了供應南京市場外,周邊一些省市也來批發。

從雨花台區寧南街道辦了解到花神廟村早已在十多年前就不存在了,在村子原址記者看到的是一座座現代化的住宅小區和工廠,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上車來車往,馬路兩邊還能不時看到點綴的鮮花。 而如今的“花神競艷”雖然沒有了那么多的鮮花,走在這一帶還是能讓人時刻感受到這裡與花的不解之緣,這裡的路以花名,路牙是鮮花圖案,橋墩、橋欄桿、橋身上也都雕刻著鮮花。在花神渡橋上,還有四位婀娜多姿的“四季花神”分列兩側。

1983年,南京市園林局聯合南京多家媒體共同舉行了一次大投票,選出了“新金陵四十八景”,花神廟以“花神競艷”列為其中一景。

公車花神廟站在紫荊花路雨花台中學大門旁。

地理位置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